service phone

0757-85722563

公司动态

service phone 0757-85722563

杏彩体育,我和我的村庄(20)丨啊初噜一个被歌声点亮的村庄

点击量:578    时间:2024-07-15

  2023年8月26日,为了陪同北京来调研苗族文化的专家,李学德又一次来到了啊初噜苗寨。这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也是他终其一生所寻求的心灵归宿。

  “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底蕴,以乡村特色旅游为抓手,啊初噜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对于啊初噜苗寨的未来,李学德有着自己的思考。

  1987年,李学德开始走村串寨收集整理苗族民间文化,足迹遍及贵州、云南几十个村寨,行程达6000公里。

  1995年,吴斌率先在啊初噜办苗寨夜校,讲新苗文、教芦笙舞,之后,李学德也加入了苗寨夜校讲授苗族古歌、飞歌、民间故事。

  2021年8月,李学德、陶明光、吴斌共同编著的《昭通市昭阳区滇东北次方言苗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料收集》受到关注。

  2023年6月22日,36岁的李明华在啊初噜苗族花山节上进行芦笙表演,并以视频的方式记录了花山节盛况。像李明华这样的苗族青年,已经从李学德这些老一代文化人身上接过了传承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

  啊初噜,一个藏在云南大山之中的苗寨,因为对古歌、飞歌、“阿作”芦笙舞的传承保护,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天开始形成的时候,天是哪个造的?天是列老史处格米——爷觉郎努造的。地开始形成的时候,世上是哪个造的?是列老史处格米——爷觉郎努造的……”

  8月26日,在啊初噜苗寨6组吴斌家中,59岁的李学德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到昭通开展社会调查的两位专家深情地讲述着苗族古歌的历史,讲到高兴处,李学德干脆把左手掌靠在左脸颊,神情肃穆,给我们唱了一段苗族古歌《开天辟地》。

  从大关县玉碗镇向南,五尺道一直向前延伸,翻过毛雨稀疏的罗汉林,便进入了昭阳区盘河镇五寨境内。尖山脚下,盘河右岸,松树、核桃树以及丛丛竹林把一个叫啊初噜的苗寨包裹在峡谷里。

  啊初噜苗寨6组的文化墙上清晰地写着:啊初噜,位于云南省昭阳区盘河镇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12.5公里,是盘河镇五寨村的一个自然村,海拔1880米,属高寒冷凉二半山区,有198户792人,其中苗族466人。

  初秋,走进大山深处这个极不起眼的村庄的核心区第6村民小组,一座座结实安全的水泥房屋错落有致地散布在缓坡上,竹篱笆护着的小径引领着客人进入寨子深处,核桃树、梨树硕果满枝,十分诱人。吴斌家的住房外面,野花灌木长得正欢。抬眼一看,大门两侧用新苗文撰写的“心胸宽广、聪明智慧”对联格外醒目。穿过堂屋,拾级而上,二楼客厅里的盆景让人感到清新悦目。李学德走进客厅,一点也不拘束,像主人一样,与客人交流起来。

  中等身材、额头饱满、戴着宽边眼镜的李学德知道是北京的专家来调研,特意穿上了苗族花衣,虽然是在吴斌的家里,但谈起古歌,谈起苗族的迁徙,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了口。

  李学德说,啊初噜的苗族是300年前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云南省彝良县迁入的,而更远的历史,可以从苗族古歌里找到答案。

  研究了一辈子古歌的李学德认为,古歌被誉为苗族“史诗”,是研究苗族迁徙、智慧创造的“活”字典。古歌内容丰富,包括了创世史、战争史、迁徙史以及生产生活等,传唱着整个苗族的历史。其中,迁徙歌庄重严肃,是苗族最苦难也最古老的歌,叙述了苗族的祖先是如何经历战争的痛楚,一路渡过黄河、长江,向云贵高原迁徙的历史。“可惜我的地方,我的地方是鱼米之乡,高粱红彤彤的,稻谷香喷喷的……”说起古歌,李学德十分动情。而从李学德身着的花衣图案,也隐约看得到苗族迁徙的路线。

  李学德当过盘河镇文化站站长,从年轻时候起,就一直不间断地调查研究苗族古歌,他多次上贵州、走彝良、下永善,行程达6000公里。李学德认为,20世纪前,苗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古歌是靠苗族先祖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下来的。直到20世纪初出现老苗文,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新苗文,古歌才被记录在纸上。

  比李学德小7岁的吴斌与李学德在同一个村里长大,现任盘河镇示范小学校长。20世纪90年代,吴斌从昭通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盘河镇示范小学任教。自小爱好苗族歌舞的他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当他发现许多苗族群众对苗族歌舞、苗文不感兴趣时,决定在啊初噜开办苗寨夜校。

  1995年,啊初噜苗寨夜校风风火火地办起来了。每天晚上,吴斌为村民们讲新苗文、教芦笙舞,日子过得很充实。其间,吴斌还创作了许多苗族歌曲。后来,李学德也加入了苗寨夜校,增添了苗族古歌、飞歌、民间故事等新的授课内容。

  因为对苗族文化的共同热爱,同在盘河镇工作,生活在啊初噜,李学德与吴斌在苗族文化传承上珠联璧合,很快成为搭档。2018年起,李学德与吴斌开始收集整理苗族歌曲,2021年8月,由李学德、陶明光、吴斌主编的《昭通市昭阳区滇东北次方言苗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料收集》出版,全书苗汉文对照,共517页,成为研究苗族文化的珍贵资料。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用这句话形容啊初噜的苗族一点也不为过。当李学德唱罢苗族古歌,吴斌的爱人张学兰也向客人唱了一曲苗族飞歌,临别杏彩体育,还给客人唱了一首苗家《留客歌》。

  不善言谈的吴斌忘不了6年前那次进京演出。啊初噜的苗族芦笙舞引起了上级部门的关注,2017年,中华文化促进会在云南遴选一支贫困地区儿童演出队参加“五彩梦,进北京——展才艺”全国青少年文化汇演,选中了啊初噜,同年1月21日,来自昭阳区盘河镇的12名小演员在吴斌的带领下,走出深山,走进人民大会堂,表演传统芦笙舞《赶花山》,放飞了孩子们的梦想。

  音乐一响,脚板就痒。2023年6月22日,苗族花山节。有5万余名来自四面八方的宾朋欢聚在啊初噜,苗族同胞们身着节日盛装,吹着芦笙,唱着飞歌、对着山歌,跳起“阿作”芦笙舞,向贵宾们敬献羊角美酒,用特殊的方式喜迎八方来客。今年36岁的李明华也参加了这次花山节,他不仅参加了芦笙表演,还用摄像机拍摄了整个花山节盛况。

  这只是苗族同胞欢庆花山节的一个缩影。300多年来,啊初噜的苗族文化一直传承着,每年的苗族花山节,村子里总是沉浸在歌的海洋里,男男、老老少少,纵情歌唱,翩翩起舞,享受着苗族文化。古歌、飞歌已成为昭通市乃至云南省的一张名片。从村里走出去的苗族歌手,先后斩获昭通市民族民间文艺展演金奖、云南省酒歌大赛银奖、云南省青年歌手大赛铜奖和2012年“昊龙杯”中国首届苗族农民艺术合唱大奖赛优秀奖。 苗族古歌与“阿作”芦笙舞获第二届昭通市“送文化下乡百千万惠民工程”新节目展演原生态组第一名,原创歌曲《超绰拉莫》荣获云南省“彩云奖”银奖。

  2015年底,脱贫攻坚战开始。李学德和吴斌抓住机遇,争取项目资金,在苗寨夜校的基础上办起了苗族民间文化培训班,每年2期,每期80人。学员主要来自盘河镇各村的苗族文化能人,通过培训,带动更多的苗族群众研习传承优秀的苗族传统文化。培训内容包含党的惠民政策、苗族优秀历史文化概述以及苗族古歌、飞歌吟唱杏彩体育、芦笙吹奏、苗族刺绣、蜡染等。

  苗族文化的传承也助推了啊初噜的嬗变。从前的啊初噜,茅草屋、泥巴路,破烂的墙是泥石混砌的,寨子里牲畜粪便到处都是,蚊蝇乱飞,大家过花山节,只能在林边找一块开阔的空地,条件十分简陋。这从文化墙上几张老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出来。今天,走进啊初噜,寨门高大壮观,富有民族特色的灯杆下,是清一色的水泥路,寨子东北面,建起了苗族文化广场,每年花山节,大家在这里围成数圈、载歌载舞,享受文化的洗礼。文化广场一侧的陈列室内,摆放着苗族同胞使用过的织布机、芦笙、唢呐、羊角酒器、蜡刀等。村口,还建起了篮球场。

  李明华家客厅的墙壁上,悬挂着一把巨大的芦笙。芦笙旁边,画有青青的竹子、洁白的荷花、展翅高飞的黑颈鹤,杏彩体育官网登录入口寄托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客厅里,李明华的妻子朱友知正在用蜡刀蘸着加热的蜂蜡在麻布上勾画,一刀一笔,十分熟练。

  朱友知说,她在永善县水竹乡的一个苗寨长大,在母亲的影响下,七八岁时对蜡染就很感兴趣。嫁到啊初噜后,由于丈夫会绘画,她就把蜡染技艺重拾起来。朱友知拿出她之前染制的围腰、手帕,上面绘着精致的花鸟虫鱼与山川河流。从最初的生涩到如今的娴熟,一幅幅蜡染见证了朱友知的成长以及她对未来的憧憬。

  我们想采访的李明华没有在家。朱友知说,她的丈夫到浙江打工去了。其实,不只是李明华,为了一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苗寨里大多数青壮年都会外出务工。

  李明华是啊初噜既参加过苗寨夜校又经历过能人培训的第一人。他心灵手巧,从小对苗族文化就有浓厚的兴趣,初中毕业后,在吴斌的指导下,走上了学习油彩画的道路,由于刻苦钻研,李明华很快成为当地的乡村画师,走红各个苗寨。

  “我到过很多苗寨,但基本上看不到苗族的传统文化。现在我们苗寨建设好了,我想把画绘在墙上,让外面来的朋友能欣赏、了解我们多姿多彩的苗族传统文化。”李明华在电话里说道。

  在李明华家,我们看到了他平时处理图片的电脑、摄像机、无人机。李学德说,苗寨里的花山节,村子里的红白喜事,李明华都会去摄像、拍照,很受欢迎。近几年,李明华还在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平台创建账号“苗山情”,发布苗族传统文化的相关视频,深受广大粉丝的喜爱和关注。截至目前,李明华在抖音平台粉丝有62.5万,快手粉丝12.6万,今日头条粉丝41.2万。

  像李明华这样的苗族青年,已经从李学德这些老一代文化人身上接过了传承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

  “如果连本民族的历史都不知道,我们的未来又该走向何方?”李学德则对现在的苗族文化传承感到一丝担忧。

  1987年秋,李学德来到盘河工作,工作内容始终与文化相连。随着深入走访,他渐渐发现苗族传统文化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苗族古歌濒临失传,这让他萌发了收集整理苗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想法。

  张学兰则十分怀念从前的日子,她说,近年来,随着通信科技的普及和手机进入千家万户,平时聚在一起唱飞歌、盘歌、情歌以及跳芦笙舞的年轻人少了,他们更多去关注抖音、快手、视频号,很少把精力放在苗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上。

  李学德对文化有独到的理解,“正是因为有了内涵丰富的苗族传统文化,啊初噜才受到外界的关注,村庄的发展才越来越好。”

  李学德对明天仍然充满信心。“再过一年,我退休后,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走之前没有走过的村寨,继续收集、研究、传承苗族传统文化。”

  8月26日下午,啊初噜苗寨。黛瓦白墙的民居,干净整洁的道路,竞相绽放的花卉,惟妙惟肖的墙画,与远处青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

  有小孩在球场上打篮球,几个妇女坐在家门前挑花。站在广场最高处,李学德静静地凝视着远处的青山,看到阳光冲破云层,将金色的光芒洒在啊初噜的大地上,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微笑。

  主办:昭通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承办:昭通日报社;Copyright ©2017~2025昭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昭通市“打假治敲”举报电话,举报邮箱:,举报地址:昭通市昭阳区公园路45号市委宣传部(市委大院内)

  滇ICP备19003243号-3;云南省公安厅备案号:019;互联网信息新闻许可证编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云)字第002号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意衡律师事务所 赵文律师,未经昭通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

地址:南宁市西乡塘区上尧街道新阳路239号上尧江苑第B单元第10层第02号房     座机:0757-85722563    手机:18172065871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3 杏彩公司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桂ICP备2022009249号-1